【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 出自哪里】一、
“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”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经典《礼记·大学》。该句强调修身的前提是端正内心,体现了儒家思想中“内圣外王”的理念,即个人修养应从内在心性开始。
在古代文化中,“正心”被视为修身的基础,只有内心纯净、志向坚定,才能实现自我完善,并进而影响他人与社会。此语不仅在古代被广泛引用,也对后世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以下为详细出处及背景说明: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原文出处 | 《礼记·大学》 |
原文句子 | “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。” |
作者/编者 | 传统上认为《大学》为孔子及其弟子所著,但现代学者多认为其成书于战国末期至秦汉之间,为儒家经典之一 |
出处书籍 | 《礼记》是儒家“十三经”之一,收录了多种礼仪制度和哲学思想 |
解释 | 意思是:想要修养自身的人,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志;想要端正心志的人,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|
核心思想 | 强调“正心”是修身的前提,体现儒家“内圣外王”的思想体系 |
现代意义 | 在当代仍被用于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,特别是在道德教育、心理健康等领域 |
相关名言 | 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,同样出自《大学》,强调由内而外的修养过程 |
三、结语
“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”不仅是古代士人修身的重要信条,也是现代人提升自我、追求精神成长的重要指导原则。它提醒我们,真正的改变始于内心的觉醒与调整,而非外在形式的模仿或表面的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