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.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什么意思】一、
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”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《悯农》中的名句。这四句话通过对比农民的辛勤劳动与他们悲惨的生活现状,表达了对底层百姓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。
- 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:春天播下一粒种子,秋天收获成千上万的谷物,形容农业生产的丰收景象。
- “四海无闲田”:全国上下没有一块闲置的土地,说明农民都在辛勤耕作。
- “农夫犹饿死”:尽管如此,农民仍然因饥饿而死,揭示了农民在丰收年份依然无法摆脱贫困的现实。
整首诗语言朴素,情感真挚,体现了作者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。
二、表格解析
句子 | 含义解释 | 情感表达 | 艺术特色 |
春种一粒粟 | 春天播种一粒种子 | 描写农业生产 | 简洁明了,贴近生活 |
秋收万颗子 | 秋天收获大量粮食 | 展现丰收景象 | 对比手法突出成果 |
四海无闲田 | 全国土地都被耕种 | 表现农民勤劳 | 夸张修辞增强感染力 |
农夫犹饿死 | 农民仍因饥饿而死 | 抒发同情与不满 | 强烈对比引发思考 |
三、延伸理解
这首诗虽然只有20字,却深刻反映了古代农民的生存状态。在封建社会中,土地被地主或官府控制,农民虽辛勤劳作,却难以享受劳动成果,甚至面临饥荒和死亡。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唐代,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。
此外,这首诗也常被用来教育后人珍惜粮食,尊重劳动,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平与民生问题。
四、结语
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”不仅是对农民生活的写实,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。它以最朴实的语言,传达出最深刻的情感,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