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用举棋不定造句】在日常生活中,“举棋不定”是一个常用来形容人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的成语。它来源于古代下棋时,棋子已经拿起但尚未落下的状态,比喻在关键时刻无法做出明确选择。下面将对“举棋不定”的含义进行总结,并提供一些常见的造句示例。
一、成语总结
成语 | 举棋不定 |
拼音 | jǔ qí bù dìng |
含义 | 比喻做事犹豫不决,不能果断作出决定。 |
出处 | 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楚子围郑,郑伯肉袒牵羊以逆,曰:‘孤不天,不能事君,使君怀怒以及敝邑,孤之罪也。’楚子曰:‘吾与子共食。’郑伯再拜稽首,楚子弗忍,遂与之盟。于是,楚子命尹子良与郑伯盟于河上。郑伯曰:‘愿与子共事。’尹子良曰:‘君若不弃,臣敢不从?’郑伯曰:‘吾举棋不定,欲与楚结盟。’” |
近义词 | 犹豫不决、优柔寡断、瞻前顾后 |
反义词 | 当机立断、果断决断、雷厉风行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人在面临选择时的犹豫状态,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|
二、常见造句示例
序号 | 造句 |
1 | 面对这份工作机会,他举棋不定,迟迟无法做出决定。 |
2 | 在投资与创业之间,她一直举棋不定,担心失败的风险。 |
3 | 他举棋不定的态度让团队成员感到不安,影响了整体进度。 |
4 | 老师问他是否要参加竞赛,他举棋不定,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。 |
5 | 两人之间的关系让他举棋不定,不知该如何处理。 |
三、使用建议
“举棋不定”虽然形象生动,但在实际写作中应根据语境合理使用。如果语境偏口语化,可以考虑使用“犹豫不决”等更通俗的表达方式。此外,在议论文或说明文中,使用该成语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文学性。
总之,“举棋不定”是一个富有画面感的成语,适用于描写人物心理状态的场景,能够有效传达出一种犹豫和不确定的情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