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
蕃年十五,尝闲处一室,而庭宇芜秽。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,谓蕃曰:“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?”蕃曰:“大丈夫处世,当扫除天下,安事一室乎!”勤曰:“一室之不治,何以天下家国为?”
翻译:
陈蕃十五岁的时候,曾经独自在一间房子里,但庭院和房间都很杂乱。他的父亲的朋友、同郡的薛勤来看他,对陈蕃说:“孩子,你为什么不打扫一下屋子来接待客人呢?”陈蕃回答说:“大丈夫生活在世上,应当清扫天下,怎么会去管一间屋子的清洁呢?”薛勤说:“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收拾好,又怎么能治理天下和国家呢?”
解析与理解:
这段文字出自《后汉书·陈蕃传》,讲述的是少年陈蕃立志要成就一番大事业,而不拘泥于琐碎小事。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,他胸怀大志,希望将来能够匡扶社稷、安定天下。
然而,薛勤的反问却点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:一个人如果连身边的小事都做不好,如何能承担更大的责任?这体现了古人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思想体系,强调个人修养与责任感的重要性。
陈蕃后来成为东汉著名的名臣,虽仕途坎坷,但他始终秉持正直、清廉的操守,也印证了他年轻时的志向。这段对话不仅是对他性格的刻画,也是对当时士人精神的一种写照。
总结:
《陈蕃愿扫除天下》虽然篇幅简短,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。它告诉我们,志向远大固然重要,但也不能忽视日常的修养与实践。只有从小事做起,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大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