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石室金匮什么意思】“石室金匮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古代文献中,表示珍贵的典籍或重要的文书被妥善保存在坚固的石室和金属匣中。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对知识和历史的重视,也象征着国家或重要机构对文化传承的保护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含义 |
石室 | 指用石头建造的房屋,用来存放重要物品或文献,具有坚固、防潮、防火的特点。 |
金匮 | 指用金属制成的箱子或匣子,通常用于存放贵重物品或重要文件,象征尊贵与安全。 |
石室金匮 | 原指古代用来收藏重要文献的场所,后引申为对珍贵典籍的高度重视和妥善保存。 |
二、出处与用法
“石室金匮”最早见于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至于秦始皇,兼并天下,焚书坑儒,而六艺之学,散亡于煨烬之中。至汉兴,收拾残余,立博士,置弟子,修明其道,藏于石室,列于金匮。”
这说明在汉代,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典籍的保存,将其收藏于石室和金匮中,以防止遗失或毁坏。
现代使用中,“石室金匮”多用于形容对文化遗产的保护,或比喻某些重要资料被严密保管,如档案馆、博物馆等。
三、相关延伸
相关词汇 | 解释 |
文物保护 | 指对历史文物、文献、艺术品等进行科学管理与保存,防止损坏或流失。 |
古籍善本 | 指古代流传下来的、版本稀少、内容珍贵的书籍,常被收藏于专门的藏书楼或图书馆中。 |
藏书楼 | 中国古代用于收藏书籍的建筑,如清代的“文渊阁”、“文津阁”等,是皇家藏书的重要场所。 |
四、总结
“石室金匮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。它表达了古人对知识的敬畏与珍视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文化传承的重视。今天,虽然我们不再用石室和金匮来保存书籍,但“石室金匮”的精神依然存在于我们的图书馆、博物馆以及各类文化保护工作中。
通过了解“石室金匮”的含义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,并更加珍惜现有的文化遗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