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蒂芬·霍金,这位被誉为“宇宙之王”的著名物理学家,不仅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,他的个人故事也令人敬佩。尤其是他如何利用电脑进行交流,更是成为科技与人类意志结合的典范。
霍金在21岁时被诊断出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(ALS),这种疾病逐渐剥夺了他的身体行动能力,最终导致他几乎完全失去说话和移动的能力。然而,他并没有因此停止思考和表达。为了继续与世界沟通,他依靠一台特殊的计算机系统,通过眼神或微小的肌肉动作来选择词语、构建句子,最终实现“说话”。
最初,霍金只能通过一个手指控制一个按钮,用来选择字母,然后由语音合成器发出声音。随着技术的进步,他使用的系统也不断升级。后来,他改用了一种基于眼动追踪的技术,通过眼睛的移动来选择屏幕上的字符,从而更高效地进行交流。
这套系统的核心是一个名为“Equaliser”的软件,它能根据霍金的使用习惯优化输入方式。虽然他的操作速度远不如正常人,但他依然能够发表演讲、撰写论文、接受采访,甚至参与电视节目和纪录片拍摄。
霍金的电脑交流方式不仅是科技的胜利,也是人类精神的体现。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证明了即使在最艰难的条件下,思想的力量依然可以穿越障碍,影响世界。
如今,霍金已经离世,但他的故事仍在激励着无数人。他的电脑说话方式也成为人工智能和辅助技术发展的重要参考,为更多行动不便的人提供了与外界沟通的可能。
通过科技的帮助,霍金不仅没有被疾病打败,反而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活跃在科学和公众视野中。这正是他对人类文明最大的贡献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