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百发百中的成语典故】“百发百中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精准,每次都能命中目标。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武艺的高超,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。
一、成语来源
“百发百中”最早见于《战国策·齐策》:“齐人有冯谖者,贫乏不能自存,使人属孟尝君,愿寄食门下。孟尝君曰:‘客何好?’曰:‘长剑铗。’……于是乘其车,揭其剑,过其友曰:‘孟尝君客我。’后孟尝君出关,冯谖曰:‘臣窃矫君命,以责赐诸民,因烧其券,民称万岁。’……孟尝君曰:‘先生为我收债于薛乎?’曰:‘诺。’……遂见孟尝君曰:‘今君有区区之薛,不足以为业,而臣请为君市义。’……孟尝君不悦,曰:‘诺,先生休矣!’”
虽然这段文字并非直接提到“百发百中”,但后来在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中,司马迁记载了李广将军的故事:“广出猎,见草中石,以为虎而射之,中石没镞,视之,石也。因复更射之,终不能复入石矣。”这说明李广射术高超,能“百发百中”。
此外,《汉书·李广传》也有类似记载,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成语的出处和意义。
二、成语含义与用法
“百发百中”常用来形容人的技艺精湛,做事准确无误,尤其在射击、投掷等动作上表现突出。也可以引申为做事有把握、计划周密,不会出错。
成语 | 百发百中 |
拼音 | bǎi fā bǎi zhòng |
释义 | 每次都能击中目标,形容射术或技能极其高超 |
出处 | 《战国策》《史记》《汉书》等文献中均有相关记载 |
用法 | 作谓语、定语;多用于形容射击、技艺或判断力 |
近义词 | 箭无虚发、百步穿杨、百不失一 |
反义词 | 一针见血(反义较弱)、屡试不爽(反义较弱) |
三、历史人物与典故
1. 李广:西汉著名将领,以善射著称,有“飞将军”之称。他射箭精准,曾有一次误将石头当作老虎射中,后来再射却无法再中,可见其技艺之高。
2. 养由基:春秋时期楚国名将,擅长射箭,有“百步穿杨”的美誉,是“百发百中”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3. 纪昌:《列子·汤问》中的人物,学射于飞卫,经过长期训练,最终达到“百发百中”的境界。
四、现代应用
在现代,“百发百中”不仅用于描述射击技术,还广泛用于形容各种领域中的精准操作,如:
- 体育竞技:如射击、射箭、高尔夫等项目中对选手的要求。
- 科技领域:如导弹发射、精密仪器操作等。
- 商业决策:形容策略制定精准,执行到位。
五、总结
“百发百中”不仅是古代武将的骄傲象征,更是中华文化中对技艺与智慧的高度赞美。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,也激励着人们追求卓越、精益求精的精神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百发百中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,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