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义正辞严的基础解释】“义正辞严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时立场坚定、态度严肃,言辞有力且有理有据。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表达观点时,既要坚持正义,又要用词严谨、语气坚定,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道德感。
下面是对“义正辞严”的基础解释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含义、来源、用法及例句。
一、基础解释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义正辞严 |
| 含义 | 理由正当,言辞严厉。形容说话或写作时立场坚定,态度严肃,言辞有力。 |
| 出处 | 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义正辞严,忠直不阿。” |
| 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形容人说话或文章的语气、态度。 |
| 近义词 | 理直气壮、正言厉色、义不容辞 |
| 反义词 | 委婉含蓄、软弱无力、无理取闹 |
| 例句 | 他面对不公时义正辞严地指出问题,赢得了大家的尊重。 |
二、详细说明
“义正辞严”中的“义”指正义、道理;“正”是正当、正确;“辞”是言辞;“严”是严厉、严肃。整体意思是:理由正当,言辞严厉。它不仅强调了说话者的立场正确,还要求表达方式要坚决有力,不能含糊其辞。
该成语多用于批评不公正现象、维护正义,或在辩论、演讲中使用,以增强说服力和权威性。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来刻画人物性格,如一个正直、有原则的人在面对错误时的态度。
三、适用场景举例
- 日常交流:当一个人对不合理的做法表示不满时,可以说“你这样做是义正辞严的”。
- 新闻评论:记者或评论员在揭露问题时,常用“义正辞严”来形容其言论的力度。
- 学术写作:在论文或报告中,作者可能会用此词来强调自己的论点有理有据。
四、注意事项
虽然“义正辞严”是一种褒义表达,但在实际使用中应注意语气和场合,避免因过于强硬而引起不必要的冲突。真正的“义正辞严”应建立在理性与尊重的基础上,而非单纯的强势表达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义正辞严”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方式,更是一种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在表达观点时,既要坚守正义,也要注意方式方法,做到有理有节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