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野人持献余的出处是哪里】“野人持献余”这一句出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,具体来说,它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秦中吟》组诗中的一篇。该诗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,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。
一、
“野人持献余”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秦中吟·重赋》。原句为:“野人持献余,野人持献余。”此句意指普通百姓将自己剩余的粮食或财物献给官府,表达了一种对统治者或朝廷的敬意与忠诚。然而,结合全诗内容来看,这句诗也暗含了对赋税繁重、民生困苦的讽刺意味。
白居易作为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,主张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,他的诗歌多关注社会现实,反映人民疾苦。因此,“野人持献余”不仅是对民间行为的描写,也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。
二、出处对照表
原文句子 | 出处 | 作者 | 诗题 | 释义 |
野人持献余 | 《秦中吟·重赋》 | 白居易 | 《秦中吟》 | 指普通百姓向官府献上剩余的粮食或财物,表达敬意。 |
野人持献余 | 同上 | 同上 | 同上 | 表达对赋税制度下百姓生活状态的反思和批评。 |
三、延伸说明
“野人”在古代常用来指代普通百姓或未受教化的乡野之人。“持献余”则意味着他们主动拿出自己多余的物品,可能是出于对朝廷的忠诚,也可能是在无奈之下的一种妥协。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,既是一种礼节,也是一种负担。
白居易通过这样的描写,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,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所承受的沉重压力。因此,“野人持献余”不仅是一句简单的诗句,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写照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白居易的其他作品或《秦中吟》的背景,可参考相关古籍或文学研究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