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振聋发聩的拼音及解释】“振聋发聩”是一个常用成语,常用于形容话语或文章具有强烈的震撼力,能唤醒人们的意识或引起深刻反思。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解析。
一、
“振聋发聩”原意是声音大得让耳聋的人也能听见,后来引申为语言或行为极具震撼力,能够唤醒沉睡的思想或激发深刻的思考。此成语多用于形容有深度、有影响力的文章、言论或事件。
在使用时,应注意其语境,通常用于正面评价,强调内容的启发性和感染力。它不仅可用于文学作品,也可用于社会现象、教育方式等方面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振聋发聩 |
| 拼音 | zhèn lóng fā kuì |
| 出处 | 出自清代黄宗羲《明夷待访录·原臣》:“若夫宋之亡也,振聋发聩,实有大功。” |
| 字面意思 | 声音大得让耳聋的人也能听见 |
| 引申意义 | 形容语言或行为极具震撼力,能唤醒人们的思想或引发深刻反思 |
| 使用场景 | 多用于评价文章、演讲、社会现象等具有强烈影响力的内容 |
| 用法结构 | 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 |
| 近义词 | 震耳欲聋、醍醐灌顶、发人深省 |
| 反义词 | 轻描淡写、平淡无奇、不痛不痒 |
| 示例句子 | 他的演讲振聋发聩,让人深受启发。 |
三、结语
“振聋发聩”不仅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,更是一种对思想深度和表达力量的高度肯定。在日常交流与写作中,恰当使用这一成语,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,使观点更具说服力与启发性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