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婚姻法司法解释24条】“婚姻法司法解释24条”是最高人民法院在2003年颁布的《关于适用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〉若干问题的解释(二)》中的一条重要条款,全称为“第二十四条”。该条款自发布以来,在司法实践中引发了广泛讨论和争议,尤其是在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方面。
本文将对“婚姻法司法解释24条”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对其主要要点进行归纳,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其法律意义与影响。
一、
“婚姻法司法解释24条”明确规定了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负的债务,原则上应视为夫妻共同债务。除非有证据证明该债务为一方个人债务或属于法律规定的情形,如夫妻约定财产分别所有制等。
该条款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债权人利益,防止夫妻双方通过离婚等方式逃避债务。然而,由于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明确的例外情形说明,导致部分案件中出现“假离婚、真逃债”的现象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
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司法实践的深入,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对“婚姻法司法解释24条”进行了补充说明,进一步明确了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,强调“共签共债”原则,以平衡债权人与夫妻另一方的利益。
二、表格总结
| 项目 | 内容说明 | 
| 条款名称 |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 | 
| 发布时间 | 2003年12月25日 | 
| 法律依据 |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》及其相关司法解释 | 
| 核心内容 | 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负债务,原则上视为夫妻共同债务 | 
| 例外情形 |  1. 债务为一方个人债务; 2. 夫妻约定财产分别所有制; 3. 其他法定例外情况  | 
| 适用范围 | 主要适用于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问题,涉及债权人权益保护 | 
| 争议点 | 容易被滥用,导致“假离婚、真逃债”现象频发 | 
| 后续调整 | 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补充意见,强调“共签共债”原则,规范债务认定标准 | 
| 现实影响 | 在司法实践中,该条款对夫妻债务认定产生深远影响,推动了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| 
三、结语
“婚姻法司法解释24条”作为我国婚姻家庭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设立初衷是为了维护交易安全与社会稳定。然而,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和法律实践的深入,该条款也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。近年来,司法机关通过出台补充规定和指导案例,逐步完善了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机制,体现了法律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。
在日常生活中,夫妻双方应增强法律意识,合理处理债务问题,避免因法律漏洞而造成不必要的纠纷。同时,债权人也应注意核实债务性质,确保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