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退避三舍出自哪个历史故事】“退避三舍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为了避开冲突或避免正面交锋而主动后撤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,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——城濮之战。
一、
“退避三舍”最早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,讲述的是晋文公在与楚国的战争中,为遵守诺言和争取民心,主动后撤三舍(一舍为三十里,三舍即九十里),最终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的故事。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策略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诚信和礼义的重视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退避三舍 |
| 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 |
| 历史背景 | 春秋时期,晋国与楚国争霸 |
| 故事主角 | 晋文公(重耳) |
| 典故内容 | 晋文公为履行对楚成王的承诺,主动后撤三舍;楚军追击,晋军以逸待劳,最终在城濮大败楚军 |
| 成语含义 | 主动后退以避开冲突,或表示守信、讲义 |
| 现代用法 | 形容因策略或礼让而主动让步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退避三舍”不仅仅是一个军事行为,更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。晋文公在战前曾流亡国外多年,得到楚成王的帮助,因此答应在战场上不与楚军正面交锋。这种守信的行为赢得了诸侯的支持,也为后来晋国称霸奠定了基础。
这一典故也反映出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复杂关系,以及“礼”在政治和军事中的重要地位。成语“退避三舍”至今仍被广泛使用,既用于描述实际的战术行为,也用于表达一种谦让和克制的态度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