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逃之夭夭的意思是什么】“逃之夭夭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某人因害怕、逃避或无法面对某种情况而迅速逃离现场。这个成语在现代语境中多带有调侃或戏谑的意味,尤其在描述有人遇到尴尬、麻烦或不愿面对的事情时使用。
一、成语解析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逃之夭夭 |
| 拼音 | táo zhī yāo yāo |
| 出处 | 最早见于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”后引申为逃跑之意 |
| 本义 | 原指桃花盛开的样子,后引申为逃跑 |
| 现代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因害怕、尴尬或不愿面对而迅速逃跑 |
| 情感色彩 | 带有戏谑、调侃意味,有时也带点无奈或讽刺 |
二、常见用法与例句
| 使用场景 | 示例句子 |
| 面对尴尬场面 | 他被问到一个难堪的问题,立刻逃之夭夭。 |
| 回避责任 | 老板问起项目进度,他赶紧逃之夭夭。 |
| 逃避批评 | 被老师点名批评后,他逃之夭夭,躲进教室后面。 |
| 幽默表达 | 刚说完那句话,他就逃之夭夭,留下大家一脸懵。 |
三、相关词语对比
| 成语/词语 | 含义 | 与“逃之夭夭”的区别 |
| 逃亡 | 因罪行或危险而逃离 | 更严肃,常用于法律或战争背景 |
| 逃跑 | 快速离开 | 一般性描述,无情感色彩 |
| 逃窜 | 败退、慌乱逃跑 | 多用于战斗或混乱场面 |
| 逃之夭夭 | 因尴尬、无奈或戏谑而逃跑 | 带有幽默或讽刺意味 |
四、总结
“逃之夭夭”原本出自《诗经》,原意是形容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,后来演变为一种生动的表达方式,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尴尬、压力或不愿面对的情况时迅速逃离的行为。它在日常交流中非常常见,尤其是在轻松或调侃的语境中使用,既形象又有趣。
虽然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“轻浮”,但在合适的场合下,它能很好地传达出一种无奈、尴尬甚至幽默的情绪。了解它的来源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口语中更准确地运用它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