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取消贫困县后扶贫重点放在哪里】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,我国在2020年底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,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。在此背景下,国家逐步取消了贫困县的识别和管理机制,但这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的结束,而是进入了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”的新阶段。
那么,在取消贫困县之后,扶贫工作的重点究竟放在哪里?本文将从政策方向、工作重心、对象范围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扶贫重点方向总结
1. 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与帮扶
虽然贫困县被取消,但脱贫人口仍面临返贫风险。因此,建立和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成为当前的重点任务之一。通过数据比对、实地走访等方式,及时发现并帮扶存在返贫风险的群体。
2. 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地区
在原有贫困地区基础上,将部分非贫困县中发展相对滞后、基础薄弱的区域纳入乡村振兴重点支持范围,确保区域发展均衡。
3. 强化产业就业帮扶
扶贫工作从“输血”转向“造血”,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和促进就业,提升脱贫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。
4. 加强教育、医疗、住房等民生保障
巩固“两不愁三保障”成果,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,确保脱贫群众基本生活稳定。
5. 推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
继续发挥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帮扶作用,形成常态化协作机制,助力区域协调发展。
二、扶贫重点内容对比表
| 项目 | 原有扶贫阶段(贫困县) | 新阶段(取消贫困县后) |
| 主要对象 | 贫困县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| 脱贫不稳定户、边缘易致贫户、突发严重困难户 |
| 工作重心 | 脱贫攻坚 | 防止返贫、巩固成果、衔接乡村振兴 |
| 政策导向 | 精准扶贫 | 全面振兴、共同富裕 |
| 重点领域 | 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扶贫 | 产业发展、就业扶持、公共服务提升 |
| 协作机制 | 对口帮扶 | 东西部协作、社会力量参与 |
| 监测方式 | 定期核查 | 动态监测、信息化管理 |
三、结语
取消贫困县并不是扶贫工作的终点,而是进入新阶段的起点。当前的扶贫重点已从“消除绝对贫困”转向“防止返贫、推动乡村振兴”。未来,扶贫工作的核心在于构建长效机制,实现从“解决温饱”到“全面发展”的转变,让所有群众共享发展成果,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