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退避三舍典故】“退避三舍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的成语,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和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,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——城濮之战。这个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,也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。
一、典故概述
“退避三舍”字面意思是“后退三舍(古代距离单位)”。在古代,“一舍”约为三十里,因此“三舍”即九十里。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晋文公重耳与楚国的战争中。当时,晋文公为了遵守对楚成王的承诺,主动撤退三舍,最终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,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。
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晋文公的诚信与谋略,也展现了他善于运用策略、以退为进的军事思想。
二、核心
| 项目 | 内容 |
| 典故来源 | 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、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 |
| 出现人物 | 晋文公(重耳)、楚成王、子玉等 |
| 故事背景 | 春秋时期,晋国与楚国争霸,晋文公为守信而退避三舍 |
| 典故含义 | 表示主动退让,以避开冲突或争取有利时机 |
| 历史影响 | 晋国以此战奠定霸主地位,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|
| 现代意义 | 强调策略性退让、忍让和灵活应对的重要性 |
三、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
“退避三舍”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,更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。晋文公在面对强敌时,没有选择硬拼,而是通过战略性的撤退,既遵守了诺言,又赢得了战机,最终反败为胜。
这种“以退为进”的思维方式,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。无论是商业竞争、人际交往还是国际关系,适当的退让往往能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。
四、结语
“退避三舍”不仅是古代战争中的一个经典案例,更是中华文化中“智取”与“礼让”精神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冲突与挑战时,冷静思考、灵活应对往往比盲目对抗更为有效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