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黄骨鱼的基本信息】黄骨鱼,学名“黄颡鱼”,是鲿科鱼类中的一种常见淡水鱼,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的江河、湖泊和水库中。因其肉质细嫩、味道鲜美,深受消费者喜爱,是市场上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。下面将从基本特征、生活习性、营养价值及养殖情况等方面对黄骨鱼进行简要总结。
一、黄骨鱼的基本特征
| 项目 | 内容 |
| 学名 |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|
| 别名 | 黄颡鱼、黄姑鱼、黄骨郎 |
| 外形 | 体长一般在15-40厘米之间,身体呈纺锤形,背部深褐色,腹部较浅,有黑色斑点 |
| 鳞片 | 小型圆鳞,侧线明显 |
| 鳍部 | 背鳍和胸鳍具有硬刺,尾鳍分叉 |
| 食性 | 杂食性,以水生昆虫、小鱼、藻类等为食 |
二、生活习性
| 项目 | 内容 |
| 栖息环境 | 喜欢栖息在水流缓慢、底质为沙或泥的水域,如池塘、湖泊、河流等 |
| 活动时间 | 多在夜间活动,白天多藏于石缝或水草中 |
| 温度适应 | 适宜水温为15-28℃,耐寒性较强 |
| 繁殖期 | 通常在春夏季繁殖,产卵于石缝或水草间 |
三、营养价值
黄骨鱼不仅味道鲜美,还富含多种营养成分,是健康饮食的理想选择。
| 成分 | 含量(每100克) | 功能 |
| 蛋白质 | 约16-18克 | 促进肌肉生长,增强免疫力 |
| 脂肪 | 约3-5克 | 提供能量,维持细胞功能 |
| 维生素A | 约100-150IU | 保护视力,增强皮肤健康 |
| 维生素B族 | 含量丰富 | 参与能量代谢,维护神经系统健康 |
| 钙 | 约100-150毫克 | 促进骨骼发育,预防骨质疏松 |
| 磷 | 约150-200毫克 | 协助钙吸收,维持骨骼和牙齿健康 |
四、养殖情况
黄骨鱼因生长快、抗病力强、市场需求大,近年来被广泛人工养殖。其养殖方式包括池塘养殖、网箱养殖和流水养殖等。
| 项目 | 内容 |
| 养殖模式 | 池塘养殖为主,配合投喂人工饲料 |
| 生长速度 | 幼苗生长较快,成鱼需6-8个月达到上市规格 |
| 投喂管理 | 以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为主,如鱼粉、豆粕等 |
| 常见疾病 | 主要有细菌性烂鳃、肠炎等,需定期消毒和防疫 |
五、食用建议
黄骨鱼适合多种烹饪方式,如清蒸、红烧、炖汤等。由于其骨头较多,建议在食用时注意剔除鱼骨,尤其适合儿童和老人食用。
综上所述,黄骨鱼是一种营养丰富、口感鲜美的淡水鱼,不仅在自然水域中广泛分布,也在水产养殖中占据重要地位。了解其基本信息有助于更好地选择和食用这一优质鱼类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