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强词夺理成语解释】“强词夺理”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,强行为自己辩护或争辩,甚至故意歪曲事实来维护自己的观点。这个成语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,多用于批评那些不讲道理、固执己见的人。
该成语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强词夺理,终为所败。”意思是:即使强行辩解,也无法改变失败的结局。后人将其引申为一种不讲理、强辩的行为。
成语解析总结: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强词夺理 |
拼音 | qiǎng cí duó lǐ |
出处 | 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 |
含义 | 没有充分理由而强行辩解,强占上风 |
用法 | 多用于批评他人不讲道理、强词夺理的行为 |
近义词 | 倒打一耙、强辩、狡辩 |
反义词 | 理直气壮、据理力争 |
情感色彩 | 贬义 |
使用场景 | 批评别人无理取闹、不讲道理时使用 |
实际应用举例:
- 例句1:他明明做错了事,还强词夺理,说什么都是别人的错。
- 例句2:面对质疑,他只是强词夺理地否认,毫无诚意。
- 例句3:在辩论中,如果缺乏事实依据,只会强词夺理,最终失去说服力。
总结:
“强词夺理”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上的词汇,更是一种行为方式的描述。它提醒我们在与人交往和沟通时,应注重理性与事实,避免因情绪或偏见而做出无理的辩解。只有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讨论,才能真正解决问题,赢得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