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祁黄羊去私文言文翻译祁黄羊去私文言文原文及翻译】《祁黄羊去私》是出自《吕氏春秋》的一篇短文,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黄羊在推荐人才时,不因私情而偏袒,体现出公正无私的高尚品德。这篇文章语言简练,寓意深刻,常被用作古代贤臣举荐人才的典范。
一、原文与翻译
1. 原文:
> 祁黄羊曰:“解狐可。”
>
> 公曰:“解狐非子之仇乎?”
>
> 曰:“君问可,非问臣之仇也。”
>
> 公曰:“善。”
>
> 又问:“祁午可乎?”
>
> 对曰:“午可。”
>
> 公曰:“祁午非子之子乎?”
>
> 曰:“君问可,非问臣之子也。”
2. 翻译:
> 祁黄羊说:“解狐可以担任这个职位。”
>
> 晋君问:“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?”
>
> 祁黄羊回答:“您问的是谁合适,而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。”
>
> 晋君说:“好。”
>
> 接着又问:“祁午可以吗?”
>
> 祁黄羊回答:“祁午可以。”
>
> 晋君问:“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?”
>
> 祁黄羊说:“您问的是谁合适,而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。”
二、
这篇短文通过祁黄羊两次推荐人才的对话,展现了他“举贤不避亲,举贤不避仇”的原则,体现了古代士大夫以国家利益为重、不徇私情的精神。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在选拔人才时应秉持公正、客观的态度。
三、表格对比
项目 | 内容 |
文章出处 | 《吕氏春秋》 |
作者 | 不详(战国时期文献) |
主旨 | 公正无私,举贤任能 |
人物 | 祁黄羊、晋君 |
关键语句 | “君问可,非问臣之仇也”、“君问可,非问臣之子也” |
精神内涵 | 不因私情而影响判断,坚持公心 |
现实意义 | 在现代社会中,仍适用于干部选拔、人才任用等场合 |
四、结语
《祁黄羊去私》虽短,但寓意深远。它不仅是对古代贤臣的赞美,更是对现代人的一种启示:在面对选择与决策时,应以公心为先,摒弃私利,真正做到“用人唯贤”。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践行。